1. 首页 > 生活 >

创业人物分享(创业人物分享褚时健)

本文目录一览: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想要创业的人很多,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我整理的九大名人 创业 故事 精选,欢迎阅读分享。献给每位想创业的人,借此学习他们的成功 经验 。

更多“名人故事”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历史名人故事5则★

★有关勇敢的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5篇★

★伟大的名人励志故事十篇★

★  12个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名人创业故事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名人创业故事二《李开复自述高中第一次创业经历》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岁的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我们的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 报告 ,不但包括《收入报告》(statement of earning)、《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还有《清算报告》(liquidation 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得到64.90美元的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的公司。让我更自豪的是这个公司经过评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这次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的”信念。

名人创业故事三《被拒绝了1009次的肯德基创始人》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名人创业故事四《比尔·盖茨放弃哈弗创立微软》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名人创业故事五《霍英东的创业故事》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 修理 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霍英东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 方法 ,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名人创业故事六《从小事做起的王永庆 》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 措施 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名人创业故事七《腾讯五兄弟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 爱好 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可以说,在中国的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的。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名人创业故事八《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的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名人创业故事九《马云的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 广告 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 九大名人创业故事

★ 名人创业故事

★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

★ 名人创业故事

★ 世界名人创业故事

★ 名人创业的故事推荐

★ 名人创业成功的故事经典

★ 名人创新创业故事

★ 名人创业故事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分享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分享 篇1

在校大学生创业案例一

1980年,钱俊冬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赫店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要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

1999年,父母做生意借来的8万元钱被人骗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家庭经济拮据,钱俊冬随父母来到天津大港。靠着父亲做卤菜的手艺,全家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租住下来,省吃俭用,挣钱还借款。

刚到天津时,钱俊冬特别向往大学生活,所以,一有空闲他就去附近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转悠,并结交了一些大学生朋友。通过与大学生的交往,他知道了大学生毕业后将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于是,他就有了上大学后一定要自己挣钱的想法。

钱俊冬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除了复习功课,数百本从旧书摊上购来的杂志被他一页一页地翻过,大量成功人物的创业故事刺激着钱俊冬活跃的大脑,特别是那些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文章,让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单靠找一份好工作是实现不了的,必须从底层做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开学一周,掘得第一桶金

2000年,钱俊冬考上了陕西长安大学。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母既欣喜又发愁,生意的失败使他们债务缠身,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儿子上学所需的费用。最后,全家人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弄到2000多元钱。

开学报到的那天,钱俊冬攥着2000元现金,在报名的长队里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后面。后来他鼓起勇气找到辅导员,终于争取到了缓交学费的机会。安定下来后,钱俊冬的心中萌发出一种坚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越要咬紧牙关,想办法去改变命运。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钱俊冬正独自在寝室里翻阅新课本,一位师兄推门进来推销随身听。正在这时,几位室友也回到了寝室。结果,这位师兄没费多少口舌,4部随身听以每部80元的价钱被室友买下。这件事情使钱俊冬隐约地觉得一种商机和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就在自己身旁。后来,他从同学那里打听到在西安东郊有两处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个周末,他逛遍了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仔细对比了各种随身听的性能和价格后,他以15元的批发价购买了6部师兄推销的那种款式的随身听,一倒手净赚了300元。这是他掘得的第一桶金。之后,当同学们刚习惯用卡式电话时,他以低廉的价格从IC卡经销商那里购进话卡,然后以比市场低的价格出让给同学,在赚得一点辛苦费的同时,让同学们也得了一些实惠。后来,像上游泳课穿的游泳衣,考研用的复习资料、英语磁带,他都找到了低于校外价格的供应渠道。一年后,他便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生意精”。

底层做起,为创业做准备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钱俊冬除了学习好专业课外,还不时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法律、心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他认为,搞推销和倒卖纯属个人行为,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要创业最好还是先融入企业,到企业中去体验,懂得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二:“财经快递”一年赚到6位数

“很多快递只能送到校门口,从宿舍跑到校门口至少也得20分钟,有些快递员就会不高兴。”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生孙晓告诉记者。好在,该校财政专业的学生陈博甫,在校内开办了一家“财经快递”。据小陈的合作伙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景棋介绍,这是一家专门为同学取快递而设的学生公司,他们与杭州一家规模较大的快递公司达成协议,专门负责校内快递的揽发和派送,而学校则专门给他们配备了一间仓库。

有了这家快递公司,学生的快递到了,公司会有专人打电话通知学生,学生则随时可以到公司的仓库去取货,一下子方便了许多。“现在基本上一天会有500到600份包裹”,景棋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基本‘爬’上了6位数。”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三:

刘虎锋是陕西宝鸡农家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哥哥每月资助他300多元,整个读书期间异常艰辛。毕业后他在南京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为一些大型的电厂、钢厂锅炉“热控”做技术检测。

刘虎锋任职的企业由于负责人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在投资方准备注销公司时,刘虎锋觉得“太可惜”,出资人见状便把公司“壳”留给了他。就这样,凭着仅剩的几张办公桌椅以及缴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刘虎锋开始自主创业。起初,他投入了打工积攒的一万元,开始跑市场,可惜3个月下来却没有一笔业务,钱也花完了。快到年底,表姐借给他8000元,让他先回家。可刘虎锋却绕道前往一家电厂,为公司发展寻求转机。电厂负责人以前就对这个年轻人有好感,承诺给他一笔业务,刘虎锋立即回到南京“开工”。终于,这笔业务赚到6万元,他的创业路柳暗花明。

2010年,刘虎锋与女友常常兜里无钱,最困难时还需要回家筹资。一次他与军工企业谈生意,对方需要一种通信信息化设备,虽说刘虎锋对软件编程不陌生,但他为了订单质量仍请来专家合作,很快生产出全新产品。

为此,2011年公司销售额超过百万元。看到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刘虎锋决意专攻这个系统集成产品,注册了“北冶机电设备公司”,并报名参加创业培训班以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去年底,他开着刚买的新车回家过年。

无论是“大学心灵导师”李开复,还是“创业教主”周鸿祎,他们都在不停地奉劝:“大学生不要直接创业,要先进入社会积累一些经验.....”,似乎大学生创业活在大学毕业就创业,成为了创业失败的另一种说法。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经过我的调查,发现很多创业成功者都是经典的“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用自己的实例证明了,中国大学生创业者也可以如硅谷的扎克伯克,比尔盖茨那样,做一个小横杆的大学生创业者。

当然,创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是能清楚判断形式作出决策,究竟你是否要直接创业,还得你自己说了算。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分享 篇2

大学生创业团队户部巷摆摊卖零食3天营业额超万元

武昌理工学院5名大学生选择去户部巷摆摊卖零食,短短3天销售额突破了1万元。

这5名大学生是该校“Oh Me休闲进口零食铺”创业团队的成员,零食铺的客户主要针对大学生,主推各类个性新颖的休闲进口食品,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该创业项目2016年12月开始运营,现已有成熟的模式。

十一长假期间,该创业团队在武汉户部巷摆摊零售,从10月1日到3日,每天只在下午6时到晚上10时营业,仅3天就创下高达1万元的销售额纪录。记者看到,他们的商品包括进口糖果、薯片、巧克力、蛋卷等,户部巷夜间人头攒动,不少人在他们的零食铺前驻足。

“平时,我们的零食铺主要采用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在微信公众号上下单,我们再送货上门。”团队成员汪帅、柳雅思介绍,这次摆摊主要是想检验一下商品是否符合消费者口味,同时也趁着假期户部巷客流量大,提高营业额。摆摊的结果让他们比较满意。“我们也会继续努力,掀起零食校园购的新潮流”。

谈起摆摊的感受,团队成员唐晨晨说,从刚开始不好意思推销,到现在把东西一摆,就能为顾客热情介绍,自己的销售技巧在这3天里得到大大提高。

学生合伙开快餐店月入5万并为同学们提供就业机会

开一家快餐店,每月收入5万余元。昨天,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学生皮俊桢说,“我只是参加社会实践,喜欢不断挑战自己”。

来自松滋的皮俊桢,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大三学生,被同学们称为“兼职达人”。他实地调查市场,观察、计算商业区人流量,还把两个同班同学拉入伙,3人共投入15万元,9月在一所大学旁开了一家漫步Bar炸鸡坊。从采购材料到宣传销售,皮俊桢和同学都从零开始做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快餐店经营得不错,月收入5万余元,还雇用了6名员工。

“他很能吃苦,也很有想法。”合伙人邓明华说,虽然有点累,但是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皮俊桢的第二家快餐店也即将开业。他有个梦想,将快餐店做成一个快餐店品牌,并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深圳两女生大二创业,公司估值超三千万元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绚烂的夏季。22岁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李芷璇、严丹阳和创业团队在毕业前将她们赚取的第一桶金——100万元人民币捐给母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用于支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接收的第一笔来自毕业生的捐赠,而本科生毕业即捐赠在国内高校中也较为少见。目前,李芷璇被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金融理学硕士项目录取,严丹阳被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项目录取。

误打误撞走上了创业之路

李芷璇和严丹阳两人是大学舍友,刚进大学时,宿舍安排在了对面的深圳信息学院。有时候要喝桶装水,几个女孩子都扛不动,学校也没有生活服务的平台能满足她们的需求,再加上当时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较为偏远,很多学生有考雅思托福以及各种证书的需求。于是,2015年10月,两人一起做了一个名叫"leadygo"的微信公号,早期以服务本校大学生生活为主,开展送水,餐饮家政,闲置物品交易、学习培训、出国留学等服务。

有一次学校周边的一个商户看到她们的公号,给了一笔800元的服务费,帮忙策划了一场"小厨神"的前期营销推广活动,这是她们收获的第一桶金。就这样,李芷璇和严丹阳歪打误撞走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道路压力重重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出去谈业务,对方还会质疑我们会不会是骗子。"李芷璇说,在创业初期,她们试着去接触了一些公司,想帮公司做一些策划活动,但是因为学生的身份,大部分公司都对她们表示质疑,不愿意给机会。后来依托在学校做的一些活动,比如帮大家拼辅导班等活动,才慢慢让一些公司认可了他们的能力。

对于在校创业的大学生,精力分配永远是个难题。除了要兼顾学业,李芷璇还是学校辩论队的队长,喜欢参加一些辩论赛和其他商赛,严丹阳大二也在考ACCA等考试,每逢到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感觉时间永远不够用。在累的时候,李芷璇和严丹阳常常会在校园散步,以此来缓解她们的压力。

除了学业和创业上的压力,李芷璇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知道她创业经常忙到凌晨还不睡觉,多次劝她放弃,希望她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现在,父母很认同她的选择,并且表示支持。

公司目前业务估值达数千万元

后来业务越来越多元化,也慢慢走向正轨。2016年11月,李芷璇和严丹阳成立了天乐文化传播公司,帮助一些个体工商户、小公司策划营销方案,在经营半年左右时公司实现了盈利。去年底,有公司提出收购方案,她们的业务估值达到3000万~4000万元。

因部分业务重叠,2017年下半年,李芷璇与严丹阳入股了学长王鑫创办的启航国际教育(深圳)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还是负责教育平台业务。"芷璇是一个很适合做市场和公关的人,丹阳性格比较沉稳适合做运营。她们能在大二创业并获得成功,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选择她们做合伙人。"王鑫说。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分享 篇3

1、成都中医药大学施超靠卖书赚200万

施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11级的学生,2015年,大四的他才24岁,凭借自主创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施超是江苏人,他的父母爱给他买书,他也从小就爱看书,“爸妈都很朴实,从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培养了我读书的爱好,从书里学知识、学道理。我从小学认字开始到高中毕业那段时间读了超过1000本书,中外名著、人文百科、各类杂志我都读。”

他认为,那1000本书,不仅让自己拓宽了知识面,也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基础。“因为读了比较多的书,所以我对自己要销售的图书,选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懂得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也清楚什么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于是,施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初步选定在了图书销售上。

高考完那个暑假,施超开始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摆地摊卖书,新的旧的都有,都是他认为的好书。两三百本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以卖完,大约每天能挣70元,施超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11年来到成都上大学后,施超也没放弃自己的图书销售,趁周末时在学校里摆摊儿卖书,规模虽小,但在大二时已经攒下了近10万元。

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施超利用学校的创业政策在学校开了一个实体书店——超然书斋。可是实体书店并不赚钱。为了维持书店的运营,施超开始去成都的高中销售课外读物。

“我当时是跟出版社合作,拿着我选出来的书单,找高中学校的老师谈,然后再让同学们从书单中选出书,我再反馈给出版社,然后备货、送货。这样子没有中间商一层层赚,我拿到的货源比一些大型连锁书店都便宜,所以最后书送到同学们手上时,价格也要比定价低。而且为了让学校老师、同学解除后顾之忧,我都是先向出版社垫付货款,同学们拿到书了,再把钱付给我。”

施超讲述自己的“生财之道”

后来,感觉到自己忙不过来的施超找来10个自己的中学同学,将图书销售业务扩展到了上海、江西、湖北等地方。业务渐渐扩展后,他又筹建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江苏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4岁的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100万元。

现在,施超的书斋每年会拿出一部分的收益资助学校的一个创业者联盟,帮助有想法的同学启动计划。每年学校的同学们去支教时,他也会给那些山区的学生带去课外书,每年都会捐出2000本。

这才是学霸的正确成长方式!靠读书读出了商机,成为“富一代”,走上了人生巅峰!

2、武汉科技大学镇小龙创业两年,从零到千万

开着奔驰车,走到哪儿都有助理相随,武汉科技大学的在读学生镇小龙颇有老板范儿。资产从零到千万元,购置两辆过百万元豪车,自有30多家实体店,吸引200名大学生追随……实现这一切,镇小龙只用了两年时间。

镇小龙从大三开始自己创业,从最简单的棉被、蚊帐等生活用品的批发开始做起,将用户锁定在大学新生。

凭借他和小伙伴的一股子拼劲儿,他们在新生开学的15天内做出了200多万元的营业额,净赚16万元。

他的创业行动让不少同学受到激励,主动要求他牵头,带领大家创业。就这样,一个200多人的创业团队成立了。

之后,他做过电子产品销售、服装贸易、教育、人力资源、旅游、租车、“大学盟”微信公众账号、校园周边卡等一系列项目,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实体店30家,参股驾校、台球馆、宾馆等商业实体上百家。

3、重庆大学禹化普卖手抓饼,年收入250万

上面两个例子看完,有没有一种创业的项目都非常高大上,一般人干不了的感觉呢?

其实创业并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很多大学生就靠在学校周边做小生意走上了创业之路。

这里就有一个重庆大学生靠卖手抓饼,自己做老板年入250万的真实例子!

重庆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开始租门面卖手抓饼,在经历了短暂的生意惨淡的日子后,他学习成都小吃店“慢工出细活”的做法,要求师傅一次只做1-2个饼,保持饼的最佳口感。这样一来排队的客人变更多了,每天平均能卖400个饼。两年的时间里,他的手抓饼有4家直营店、1个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达250万元。

创业人物张松的事迹介绍

张松,2002年11月,张松怀揣打工8年挣来的1600元钱回家创业。如今,当初的1600元已变成300万,张松已先后创办了亲亲大自然、怀化新民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背篓人家“康厨师锅巴饭”餐饮等企业。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张松的 事迹 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张松,男,1976年生,湖南怀化市鹤城区人。他现为怀化市新民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怀化背篓人家餐饮经理。因家境贫困,高中 毕业 即开始辍学打工。2002年11月26日带着打工挣来的1600元钱回到家乡,在没有技术,不通电话,没通车的情况下,利用山上的野花野草自己钻研创业。如今,张松已先后创办了怀化亲亲大自然生物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怀化新民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背篓人家“康厨师锅巴饭”餐饮等企业,2009年被怀化市委人才办公室授予“乡土拔尖人才”称号。

从创业到现在,他没有借过一份钱,没贷过一份款,凭着自己艰辛打拼和一点一滴的积累,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的三个企业也虽然不大,但个个盈利,并解决了100多人就业。

自2003年以来,张松的创业事迹先后被《湖南科技报》、《潇湘晨报》、《创业》、《黄金时代》、《涉世之初》、《外来工》、《当代青年》、《前卫》、CCTV-7、CCTV-1、CCTV-2《对话》、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数十家新闻煤体报道和转载。张松的创业事迹改变了成千上万的观念,他的创业经历鼓舞了千千万万想创业的人。张松被广大百姓誉为“平民创业英雄”、“中国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好榜样”。

可歌可敬的创业精神

1994年,张松高中毕业后南下广东打工,由于没有技术,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打工6年多的工,张松不仅没有存下一分钱,而且由于创业失败欠了老乡的钱,加上长期的劳累,张松于1998年就先后患上了腰肌劳损、咽喉炎、肠胃炎等疾病。2002年,张松的母亲已有50多岁,父亲60多岁,加上经常生病,已无法再干农活种地。而比他小3岁的弟弟,也由于疾病久治不愈对生活几近绝望,不仅精神几乎崩溃,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一个原本贫穷的家,就像一座处在风雨中摇摆的木屋,随时都会倒塌一样。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松没有沉沦,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绝望没有放弃。2002年11月,张松带着打工6年多的所有积蓄——1600元,踏上了回家的路重新开始创业。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长子,我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打工,我不可能再有出息,再打下去,带给我的将可能是厄运和悲剧。”

2003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张松想起了在打工时候见过的蝴蝶书签,他决定利用不要什么本钱的野花野草创业。由于没有技术,没有看到了做过,一切都得自己钻研,张松常常钻研到深夜。

张松白天一边干活一边采撷花花草草,晚上钻研制作,然而制作好的真花书签、卡片销售却成了难题。为了把制作好的产品卖掉,2004年,张松在怀化二中附近花80元钱租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既是卧房,也是工作台,吃住都在这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2004年春天,还没见过张松的刘燕飞不顾家人的反对,从深圳只身来到湘西山区和张松一起创业。他们晚上钻研花草干燥、变色等技术,设计图案,制作产品,白天摆地摊、跑销售。劳动终于获得了回报,2004年5月,张松和刘燕飞一起解决了花草发霉变色等难题。一些旅游景点和学校的学生用品店开始向他们要货,永不变色的真花真 草书 签、 贺卡 受到了城里人的喜欢。2004年8月,张松和刘燕飞结了婚,没有鲜花,没有祝福,没有新衣裳,一对为事业而奋斗的年轻人,把赚来的钱都投进了事业中。

2005年3月,中央电视七台“致富经”采访了张松和刘燕飞的创业事迹,他们的押花、原生态画等产品不仅走出了湖南,还走向了全国。

2006年,猪价一路飙升,2007年,疯涨的猪价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张松不仅尽所能养猪,同时培训了一大批养猪能手,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自己也赚了不少钱。赚了钱后,张松并没有买车买房,而是在养猪的同时,把赚来的钱全部拿来投资,张松在中方荆坪建立了一个占地100多亩,集养猪、养鱼、黄鳝、鳅鱼、冬桃、无公害蔬菜、餐饮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成功创业,2006年12月底,张松携手《创业》杂志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媒体记者、读者、企业”见面交流会。也就在这一年,中央电视一台“科技博览”采访了张松夫妇的创业经历。

2007年1月,张松踏上了怀化学院的讲台,他的创业演讲,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2008年 春节 刚过,中央电视一台采访报道了他的养猪农庄,报道了他的养猪企业。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突然来临,看着回乡无事可做的乡亲,张松开始了返乡后的第三次创业(人生中的第11次创业)——把原本打算买房的钱拿来开了背篓人家“康师傅锅巴饭”餐厅,解决返乡农民工20多人。

关注时事,热爱祖国,为国家分忧解难,具有强烈的民族心。

2008年春节冰灾,张松通过手机短信、QQ签名和网站及时发布冰灾信息,规劝在外打工的朋友就地过年,不要回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时,张松正在老家的乡政府办事,回公司后即在自己的QQ签名中写道:“四川地震啦,但愿家安好,祈祷人平安!”5月13日张松不仅发动自己公司的员工为汶川地震捐款,自己全家捐款,还在QQ签名中写道:“同胞们,行动起来,向汶川地震捐款!”虽然捐钱不多,但张松是较早捐款并发动募捐的人之一。

2009年,张松多次自掏路费到各地免费为农民工和大学生做技能培训和演讲。

另外,张松还利用自己的养殖和技术优势(张松的“生态链傻瓜养猪”已通过国家发明专利(初审)),开设了新农村种养能手培训,对经济困难的学员不仅减免学费,甚至全免,有的甚至还要搭上伙食费。张松要求员工:“凡事想搞生态种养,想通自己双手养殖致富的人,只要他来的新民,有钱你们要教,没钱你们也要教,而且一定要教会。”

“不仅要有善心,更要有爱心,有爱心,方可做企业!”张松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3年来,张松培训农村种养能人上千人次,带动了一大批农村人员致富。2009年,张松被怀化市人才办公室授予“乡土拔尖人才”称号。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种养结合;培养现代人才,建设秀美家园!”是新民的追求,更是张松的追求!

心态平和,团结邻里,具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设秀美家园的强烈愿望和思想。

“家和万事兴,村和万事新!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化不了的恩怨!”夫妻之间乡亲邻里吵架、闹些小矛盾张松认为很正常,但不能记恨,凡事多沟通,商量解决。张松的观点得到了父母和叔叔的理解支持。2008年,张松宴请村人,提出了“和谐村邻,瓦帮致富”,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欢迎,大家一致要求今后多沟通,多商量,多团结,多互帮。

2008年,张松在家乡芦坪乡租地300亩,欲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农庄,由于一场席卷全球的粮荒,使得张松认识到:“我不能因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让你侄孙挨饿”。最后张松给每户赔偿了2年的租金,坚决把地还给老百姓种粮食。

2009年,村里的公路修好了,张松又把目光瞄向了那个偏僻的村庄。张松计划在偏僻的大门溪山方垴建立一个年出栏猪苗5000头,鸡苗150万只的种猪种猪场。种猪种鸡场建成后可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致富。张松的想法带到了芦坪乡政府和鹤城区各级政府的支持,鹤城区建设局局长马源、芦坪乡党委书记周伟才、鹤城区畜牧局局长等人还到现场考察指导。

大量农民工返乡,毕业学生面临就业难,时代需要“平民创业英雄”做榜样。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大批农民工失业,大量毕业学生面临就业难。最好的就业就是创业。不论是返乡农民工或是毕业的学生,他们需要榜样,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平民榜样”。张松,一位没资金、没技术、没人脉的普通打工农民,经历了8次创业的失败,带着1600元钱返乡后在没通路没通电话的条件下再次勇于创业,不论是他的创业事迹,亦或是他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创业勇气”,以及“做一位负责任的企业

家,做一个有善心的老百姓”的“平民心态”,都对农民工、毕业学生以及平民大众都有启发、鼓舞和借鉴意义。

看了“张松的事迹介绍 ”的人还看了:

1. 创业个人事迹材料

2. 优秀人物创业事迹

3. 创业个人事迹材料范文3篇

4. 创业事迹简介范文3篇

5. 创业事迹简介

成功名人创业故事案例_成功名人创业案例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名人 创业 故事 案例,带大家了解一下名人的创业历程!

成功名人创业故事案例篇1:扎克伯格

众所周知,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马克·扎克伯格作为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马克·扎克伯格是如何走上 创业之路 的呢?他又是如何把Facebook创办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吧!

12岁那年,当其他小伙伴还沉浸在游戏当中时,克·扎克伯格就已搭建了一个家庭网络;上高中时,当同学都想着如何交女朋友时,扎克伯格却设计出了一款具有人工智能的音乐播放器;20岁时,作为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创建了名为Thefacebook.com的网站,走上了创业之路。

2012年,2月1日Facebook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2012年5月18日, 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将正式上市。Facebook将其IPO的售股规模上调至大约4.21亿股。按照每股38美元计算,Facebook将超过谷歌,成为硅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IPO。持有公司28.4%股份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身家将达到近300亿美元,马克·扎克伯格成为新一代的科技创始人之一。如今的Facebook已经成长为拥有超过10多亿注册用户的社交网络。

成功源于自信

2003年的秋天,19岁的扎克伯格像好友亚当·德安杰罗吐露了打算创建社交网站的想法,扎克伯格告诉德安杰罗,有一些哈佛高年级的同学希望他建立一个“交友网站”或者“类似Facebook一样”的网站,扎克伯格希望能获得德安杰罗的帮助。德安杰罗后来成为了Facebook的第一任首席技术长。

事实上,尽管此时扎克伯格有意创建一个网站,但对于网站未来的把握以及内容,他都不是很确定,而德安杰罗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成类似于 Friendster(Friendster创立早于Facebook,曾风靡一时,后被迫转型)一样的网络社区,并被扎克伯格采纳。

扎克伯格称,自己讨厌为他人做“绿叶”,正如自己不愿在别人手下干活一样,“等到最后一刻,大家都推出自己的网站,就说,‘你的不如我的,如果你想加入我们就来吧……否则就等以后我再帮你。’”显然,扎克伯格对自己很有信心。

2004年2月,扎克伯格和他的三个同学,达斯汀·莫斯科威茨、克里斯·休斯以及爱德华多·萨维林(Saverin)创立了Facebook,起初只针对哈佛学生,之后马克·扎克伯格将之推广到了美国其他大学。

据扎克伯格透露,前三个月Facebook每月运营开支只需要85美元,用于租赁电脑,2004年6月,扎克伯格将Facebook搬至硅谷小镇帕洛阿尔托市。当年年底,由于Facebook注册用户越来越多,扎克伯格选择了退学,专注网站业务,据称当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00万。

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扎克伯格曾称,Facebook的使命不是盈利,而是推动世界更加开放。“这不是钱的问题,对于我和我的同事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创建了一个开放的信息流。”

Facebook惹上窃取知识产权官司。2012年1月底,Businessinsider披露了一份时间为2004年7月26日的聊天记录,当时刚创立不久的Facebook惹上了官司,扎克伯格早期的商业伙伴起诉Facebook窃取知识产权,要求赔偿10万美元。扎克伯格在与一密友的聊天中称,自己不会支付官司费,“等那些来收购我们的公司去付吧。”扎克伯格当时还表示,这会促使用户使用Wirehog(扎克伯格同期创立了文件分享网站,随后选择了关闭)。

被谷歌收购的传闻。

2006年随着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出现了Facebook会被一家大型媒体网站收购的消息。Facebook的创始人Zuckerberg否认这些传闻。他已拒绝9亿7500万美元左右的收购价格,不知还有谁愿意出高于这个的价格收购Facebook。分析师Steve Rosenbush猜测是维亚康姆(Viacom)。2006年9月,Facebook和Yahoo开始进行关于收购的认真谈判,价格约10亿美元。同年10月,随着Google以16亿美元收购YouTube,有传闻说Google开价23亿美元欲从Yahoo手中抢购Facebook。

在运营过程中,扎克伯格也不确定Facebook能够长久下去,但正是由于他的决断与自信,才成就了今天的Facebook,这也是创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成功名人创业故事案例篇2:马云

马云其人,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了解,这位个子不高,样子不帅的中年男子,创造了太多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不过,马云创业背后的故事,不知道你了解多少?

马云和 武术 ,马云和风清扬,马云的创业故事,马云背后的故事

一:学数学不如学英语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目标北大,只考上杭州师院;三年高考,一年数学成绩1分,一年成绩19分。大学 毕业 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期间,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马云说,"我当年学英语,我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问题功利性很强的话,肯定会遇到麻烦的。"

后来这位"杭州最棒的英语老师"因为英语好的原因,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债没讨成,却促成了他与互联网的十年姻缘。

互联网本来就是"舶来品",马云流利的英语赋予他一张"国际通行证",使得他有机会征服《福布斯》记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使得他可以结交杨致远、孙正义甚至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达沃斯论坛,让大家记住阿里巴巴。

这些都促成了马云的国际化视野,使他能弄来资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目标远大高举高打

虽说马云绝非天生丽质,但后天的"难自弃"让他笑到现在。

1999年春天,阿里巴巴创办之初,马云向仅有的18名员工信誓旦旦:"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的前十位。"

他为阿里巴巴确定的目标是:要做80年持续发展的企业、成为世界十大网站、只要是商人都要用阿里巴巴。

他还表示,"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根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这样说,阿里巴巴造几栋楼,现在的基坑都已经打好了。也许到2009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面目基本清晰的阿里巴巴。"

在很多人对阿里巴巴将信将疑的时候,马云的高举高打策略也没有动摇过。如西湖论剑、请克林顿当嘉宾等。

三、选对偶像不怕当粉丝

在2013年的第二届阿里巴巴网商大会上,马云当着杨致远的面,称其为"偶像"。的确,没有杨致远,马云的人生轨迹八成是要改写。

1995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第一次看的网站就是雅虎,并"偶遇"杨致远。随后,杨致远成了偶像,马云则成了"粉丝"。结果是,马云有幸在当年全程陪同了杨致远的首次中国之行,带他去了长城故宫,并由此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

此后如引来孙正义的投资、拿下雅虎中国,以及最终香港上市,背后都隐现着杨致远的身影。

四、口才与"精神控制法"

接触过马云的人都有体会,马云的口才"实在是太好了",好得让人对他的话总有些将信将疑。据说第一次到央视录节目,某编导就认为他夸夸其谈,"不像好人"。

如果将马云的精彩言论出版一本"马云语录",相信并不是什么难事。

阿里巴巴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大批人才加盟,除了其本身的吸引力外,马云不断地"洗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媒体称之为"精神控制法"。

1999年,马云决定回杭州从零开始创办"阿里巴巴"网站。他对北京的伙伴们说:"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不菲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一起回杭州去"芝麻开门"。

据说马云颇为以此为豪。

马云的精神控制法让公司员工拧成了一股绳,成为了所谓的"蚂蚁雄兵"。直到上市前夕,马云才高薪聘请了一些"虎豹豺狼级"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加盟。

下一页更多成功名人创业故事案例

创业人物事迹?

郭鑫,23岁,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后,他被保送南开大学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除了学生身份,年纪轻轻的他也是高维创业岛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暨高维资本创始合伙人。 瘦高身材,白净的脸上架着眼镜,背着大大的双肩背包,骑着辆二手自行车——这是今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南开大学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郭鑫,典型的“学霸”一个。 先后参与创办6家公司,估值过亿元,还荣获了2015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是永远保有激情的郭鑫缔造的一段创业传奇。 没错,此郭鑫就是彼郭鑫,有着大学生的样子、企业家的脑子。要问其中有什么成功奥秘,他常说的“有创业梦想的人就应该勇敢闯一次,就从今天开始做”或许就是答案。 跨出创业第一步 创业这件事,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郭鑫的创业想法还得从2011年大学一年级时偶然参加的一场讲座说起。那场讲座的主题是“环境政策过程”,其中提到的我国环境生态补偿问题深深地触动了他。老师们见这个小伙子有兴趣研究,也乐于提供帮助,这使郭鑫得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的各种方法。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这些经验做法很难有效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自己必须到农村去看看,蹚出条新路来。 就在这个时候,郭鑫碰到了创业路上的第一个钉子:“我在网上找了100多个乡镇的电话,一个一个打过去,告诉他们我的模式和宏大构想。就因为是大学生团队的想法,没有一个乡镇愿意接纳。有时我在这边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对方都没听懂我在说什么。” 不被人理解的现状让郭鑫郁闷了一阵子,但他是个想到就要做到的人,碰钉子不怕,找突破口才重要。这时,他想到了大学生村官。“他们跟我年龄相近,知识结构相仿,不会认为我是在瞎忽悠,而且他们也确实想干一些事情。”于是,郭鑫就用QQ群的搜索功能进入了不少村官群,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起,在各个群里宣传自己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农村退耕还林所面临的困境,渐渐形成了用电子商务方式把林下农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让农民富起来的思路。 有了思路,还得有人执行。为赢得信任,通过大学生村官与当地农民建立联系后,郭鑫带着酒和肉直接坐到了农民家的炕头上,跟他们讲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赚钱,农民有需要,他随叫随到。就这样,他的第一批试点成功了,随后又逐步推向了全国。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18个省(区、市)的100多个县都接入了郭鑫的电子商务平台——“探元诚鑫通”,近1000万农民因此致富。 起初,“探元诚鑫通”只是个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但随着项目的推进,郭鑫决定成立规范化的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后来,又果断引入了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基金,在带来后续融资的同时探索到稳定的盈利模式,使公司发展走上了快车道。2013年,经过两轮融资,公司被一家知名企业以上亿元的估值并购。 这,就是郭鑫在创业路上迈出的扎扎实实的第一步,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创业路上不停步 如果就此停住脚步、享受当下,今天的郭鑫也就是个成功创过业、手里有钱的在校学生。可是,在创业的路上,他根本停不下来,2013年第一家公司并购交割之后,又开始了创业接力赛的下一段赛程。 一次偶然的聊天,郭鑫发现海南三沙等海疆地区许多人因为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患上了各类疾病。出于商业直觉,他认为这件事有得做:“化学学院有一项无土栽培培养基技术,因为成本过高一直闲置着,正好可以用来试验着解决没有新鲜蔬菜的问题。” 想到,就立马行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郭鑫招募了无土栽培领域的研发人员,对技术进行再研发,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使用便利性。他把这个项目叫做“海南离岛蔬菜绿箱子项目”,绿箱子里放上营养液、种上本岛的各种蔬菜,海军官兵、钻井工人和驻岛渔民的餐桌上很快就见到了“绿色”。 郭鑫的办事效率,让南开大学团委副书记刘巍大吃一惊:“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就是去做做社会实践,可没想到,郭鑫带领团队去海南不到一周,绿箱子项目就已经在推进了,还找到了企业和政府的联系人,弄得有模有样的。” 更让刘巍没想到的是,在推广“绿箱子”的同时,郭鑫还成立了创新公寓公司。所谓创新公寓,就是他和他的团队在北京高校聚集的五道口地区以每套每月3500元的价格租下50套公寓,统一装修设计后以每月1500元的价钱租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郭鑫也是有条件的——你必须“有梦想并努力实现”。入住前,公司会对“梦想”作出评估;入住后,还有专门人员提供实现梦想的服务。 怎么算这都是笔赔本买卖,能有什么好处?郭鑫说,当创新公寓的居住者完成梦想后,比如协助其举办了画展,公司会从收益中提留一部分。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他又一次成功了。创新公寓很快租罄,不少人因此实现了梦想。一名入住公寓时还是广告公司美编的高校毕业生,在公寓的帮助下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5部青春微电影,并通过公寓与土豆网的合作获得广泛好评。随后,他辞去了只为糊口的工作,专注于自己的梦想。 “我们充当的是发现、孵化种子的平台,短期看没什么收益,但是,蛋糕做大了,做蛋糕的总会分到奶油。一旦他们成长起来,公司自然会获利。”郭鑫说。 变身创业帮扶者 刚刚20岁出头的年纪,就管理着如此多的项目,会不会有些手忙脚乱?郭鑫的回答很自信:不会。因为看似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背后是有一条主线的,都是在做“社会创业”。“为区别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创业,我们的创业叫做社会创业,是以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有关青年人的社会问题为创业的核心目标,这样做起来既容易上手又迎合市场需求。” 那么,什么是当下青年人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创业!不少人有激情、有好的项目,但是缺少一个了解政策、展示项目的平台。郭鑫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创办了“闯先生”网站,将创业政策、创业问答和创业服务以最便利的方式推送给创业者,为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闯之名,不让青春荒废;以先生之意,让创业不再盲目。很多热爱创业的人被郭鑫和他敢“闯”的团队所吸引,成为“闯先生”网络社区的会员,其中不乏小米手机董事长雷军、360创始人周鸿祎等一批重磅级的“粉丝”。 “闯先生”的成功,让郭鑫实现了从一名大学生创业者向一名大学生创业帮扶者的转变。接下来,他又变身投资人,开始演绎另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高维“创业岛”。 对各类创业项目进行深度评估,挖掘其中的潜力项目进行资源注入和模式打磨,然后引入拥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创业者的“副驾驶”,这就是刚刚成立的高维“创业岛”的“魔鬼投资”模式。“创业者好像经历了一次魔鬼训练,脱胎换骨;坐在‘副驾驶’上的企业家亲身了解了一线创新,甚至有可能获得二次创业的机会,WIN-WIN,双赢。”郭鑫说。 在“创业岛”上,郭鑫有12名合伙人,超过一半是70后,其中不乏美国特许另类投资分析师、摩根士丹利投资专家等从知名企业跳槽过来的高管。为何选择放弃高薪跟着一个90后重新创业?“你在跟郭鑫聊天时,完全感觉不到他是一个90后,他的知识储备、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人。这一点就让我愿意留在这里,跟他共同奋斗。”曾是一家海外教育机构副总的“创业岛”行政主管高琳给出了答案。 高维“创业岛”的故事还在继续,郭鑫的创业故事也远未到结局的时刻。以后还会有怎样精彩的桥段上演?谁知道呢,反正他还那么年轻。

80后白手起家创业的人物故事

创业,有时候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白手起家,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在其他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80后白手起家创业的人物 故事 ,希望能帮到你。

80后白手起家创业的人物故事篇一

穿越峡谷、徒步森林、徽杭古道……这些在普通人眼中娱乐休闲的活动,有人却把它做成了事业。陈慧超是一位江阴女婿,这位浙江南浔28岁小伙2009年来到江阴创办了一家拓展培训公司,带着别人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在路上把梦想放飞得更远。

1.梦想转变 放弃 街舞 迷上野外生存训练

陈慧超喜欢舞蹈,大学就加入了街舞社,时常和队伍到各地比赛。2007年,他在一场街舞比赛中因后空翻力度把握不当而出现意外伤及腰部,导致以后再也不能跳街舞。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慧超参加了学校第二届海岛野外生存 拓展训练 。经过培训选拔,30人平均分成两队,在浙江舟山的东极岛附近的两座小岛上开展为期7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当时岛上没有人、没有通讯、没有电,他们不仅要在岛上生活一周,还要进行一些拓展活动,比如建造模拟水电站、发送求救信号等。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食物、饮水、休息都要他们自己解决,没有团队的合作,想生存一周是很困难的。“不怕你笑话,这次野外生存我哭了好多次,但收获很大。可以说,这次训练彻底激活了我。很多同学说我改变很大,更加喜欢和人交流了。我也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开办野外拓展训练营。”

回到学校后,陈慧超的心情还是不能平静。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了1万5千多元钱,和两位同伴去北京学习拓展训练并考取相关证书。

顺利考完证后,陈慧超继续待在北京跟在师傅后面做“义工”,每天边学习边帮师傅做些搬水拿道具之类的杂活。慢慢地,师傅把5个拓展训练的其中的一个给他带。4个月后,师傅就让他独自带团。

2.坚定信心 随女友来澄艰苦创业

跳街舞虽然让陈慧超遭受了身体的疼痛,却也给他带来了爱情。“我的老婆就是看我跳舞认识的,后来经过街舞队员和朋友的撮合,两人走到了一起。”陈慧超说。大他一届的女友在他大三那年 毕业 回到江阴,陈慧超则放弃实习的机会,带着8000元积蓄来到江阴开始创业。

2009年,陈慧超开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业务是自己的老本行——拓展训练。然而,在交完办公室租金后,他的“光杆公司”只支撑了两个月就因资金不足而关门。“现在想来,那时自己对市场缺乏了解导致毫无方向,失败是必然的。”陈慧超说。

迫于生计,陈慧超 面试 了一家培训公司,专门联系客户推广公司的培训业务。“那个时候公司规定每天要打100个电话,我就打200个。每天晚上保洁阿姨不走我就不走。”勤奋刻苦让他进公司3个月就成了销售经理。

做了7个月销售经理后,陈慧超已经保持月入上万的收入。此时,他的创业念头再次萌发。“考虑到江阴经济环境这么好,这种野外拓展训练在北上广很受欢迎,我想江阴一定有市场。”2010年1月,他在黄山湖附近租了间70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第二次创业。网上搜索电话,电话预约,上门 拜访 ……在连续6个月的坚持之后,他终于接到了第一张单子——某房产公司需要组织一次新进员工拓展训练。“我花了2天时间做幻灯片介绍,连图片都是自己设计的。面谈的时候,别的公司文案都是薄薄两张纸,我的装了满满一档案袋。”最终,这个单子被他拿下。

3. 关注慈善 事业有成不忘回馈社会

万事开头难,陈慧超接的单子多了起来,团队也慢慢扩大。2012年,公司在烟台和湖州等地开设分公司。目前,与泰州的合作已经签订合同书。

公司逐渐成长,陈慧超没有忘了江阴这个帮他梦想成真的地方。对于那些和他一起正处于创业阶段的“同道中人”,他毫不遮掩分享自己的成功 经验 。今年7月,他以“一名有实战经验的师兄”的身份,在江阴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4楼会议室内,给30余名正在创业的网友带去了一场名为“360度无死角 玩转微信 ”的精彩讲座。在现场,他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微信营销的销售原理,包括如何根据所在行业的不同添加不同的微信好友,怎样利用微信拉近与客人的距离、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等。

他还配合江阴团市委等单位组织营员爱心义卖,组建义工队伍带领经济困难的家庭参加亲子极地营,“拓展训练非常注重大团队的合作,成员间通过各种拓展活动相互鼓励相互取暖。虽然我们不能从物质上帮助这些困难家庭,但我们希望他们能在拓展训练营中找到团队间的归属感,在社会的关爱中让心头更加温暖。”

80后白手起家创业的人物故事篇二

林奇,1981年11月出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80后互联网企业家代表之一,游族网络(002174,股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4年,带领其创办的游族网络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国内A股主板第一游戏股。同年,林奇创办游族影业,并任游族影业董事长,身家目前已超过60亿元。

2014年6月5日,游族网络借壳梅花伞正式完成。在梅花伞公布重组预案后,受到市场热捧,股价连续6天涨停。截至6月30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高达199.95%,最高股价逼至87元。

网游创业 获得成功

林奇是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在浙江电信任软件工程师一年后开始自主创业。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任悠易互通 广告 有限公司合伙人。2009年5月至今,创立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总裁职务,10年间完成了从屌丝到亿万总裁的华丽转身。

游族是林奇的第三次创业了,之前曾经营过电脑业务,连VC都谈后了却不知因何故,VC房企了投资。游族之所以能成功,关键或许在于坚持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

因为游戏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在游族覆盖的范围内,市场规模几乎没有边界,只有在细分领域里生根,树立起足够高的专业壁垒,便足够游族网络发展壮大;同时要提前做好团队和产品的长期规划,避免了其他游戏团队靠一款游戏爆红,随后走向平庸和衰亡的命运。

2009年创办游族网络,当年推出的第一款页游产品《三十六计》就开了个好头,在一个好的档期得到了市场认可,为公司早期创造了不少收入。除了运气之外,善于把握机遇才使得游族网络在行业发展中有所斩获。总之,这是大时代带来的机遇,而林奇又抓住了机遇。

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高效的产品研发能力,林奇将游族网络发展成游戏行业的领军企业。多年以来,游族网络坚持精品化和全球化战略,在网页游戏和智能手机游戏研发、发行运营及其他技术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在业内率先提出了“轻娱乐”、“碎片 时间管理 ”等理论,为推动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被多次授予“十大游戏风云人物”,成为行业领袖。

从2012年开始,游族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2年度和2013年1-8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74亿元和3.9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37亿元和1.63亿元。此时的林奇开始考虑上市,“当时IPO不开,与券商一遍遍过招股 说明书 也不是办法,只能另寻他法。”上市公司梅花伞方面因为业绩的压力,重组的意愿非常强烈,双方从接触到签订重组框架协议的过程非常快。

“上市不单纯是钱的问题,而是一家公司的一个发展阶段。如果到这个阶段而不去做,就是浪费机会。至于选择借壳上市,纯粹是巧合。”林奇指出。

借壳上市 考虑下一步

2013年10月23日,梅花伞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出售全部资产及负债,并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根据重组方案,梅花伞拟向林奇等8名交易方非公开发行1.93亿股,发行价格为20.06元每股,交易总价为38.67亿元,相较其1.14亿的净资产,增值率高达3281.05%。

3月28日,这一资产重组方案获得证监会核准,此次更名完成标志着公司重组正式收官,成为国内A股主板第一游戏股。刚刚成功上市的游族网络已开始考虑下一步战略,林奇表示:作为朝阳产业的一员,游族网络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轻娱乐服务供应商”,此次重组完成,也意味着游族网络全球化目标更近一步。

全球化将是林奇的下一步战略:自2010年以来,游族网络先后开拓了中国港澳台、新加坡 、韩国、泰国、日本 、葡萄牙、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与当地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截至目前,北美、中国台湾的运营公司已经启动,未来将与40多家海外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南美、中东等更多国家和地区。

林奇坦言:“游族网络在研发、发行和运营方面都有了足够的储备,为此公司推出"+U"计划,拟斥资20亿设立基金为海外拓展做准备。”

80后白手起家创业的人物故事篇三

6月5日,游族网络借壳梅花伞正式完成。在梅花伞公布重组预案后,受到市场热捧,股价连续6天涨停。截至5月30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高达199.95%,最高股价逼至87元。

游族网络的实际控制人、1981年出生的温州小伙林奇凭借手中的1亿股权,身家目前已超过60亿元。谈及财富,林奇坦言:“游族网络成功上市,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回报,更是对我个人能力与价值的肯定。我们还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除了实现自己的游戏梦想—让自己的游戏走向世界之外,更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网游“奇兵”

“我们进京去赶考,不学闯王李自成。”毛主席的这句 名言 是林奇的座右铭,他的性格恰恰印证了词中的“闯”字。

林奇是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在浙江电信任软件工程师一年后开始自主创业。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任悠易互通广告有限公司合伙人。2009年5月至今,创立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总裁职务,10年间完成了从屌丝到亿万总裁的华丽转身。

他早期曾经营电脑业务,一度红红火火,VC都谈好了,500万美元注入。但因为种种原因,后来VC放弃投资,这次经历就像坐了次过山车。从巅峰到低谷让他体验到创业者除了需要具备勇气和机遇,还需要有精确的判断和对全局的把握。

细数之下,游族网络已经是林奇的第三次创业,用他自己的话讲,之前的创业以失败居多,唯独在做游戏的时候成功了。“或许与其本身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而且一直热爱游戏行业有关。”林奇身边人如是说。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游族网络的成功并非偶然,一句话 总结 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游戏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在游族覆盖的范围内,市场规模几乎没有边界,只有在细分领域里生根,树立起足够高的专业壁垒,便足够游族网络发展壮大;同时要提前做好团队和产品的长期规划,避免了其他游戏团队靠一款游戏爆红,随后走向平庸和衰亡的命运。

林奇谈及成功经验,坦言自己运气很好,“时机也踩得到位。游族网络2009年创立,当年推出的第一款页游产品《三十六计》就开了个好头,在一个好的档期得到了市场认可,为公司早期创造了不少收入。当然[来源:],除了运气之外,善于把握机遇才使得游族网络在行业发展中有所斩获。总之,这是大时代带来的机遇,而我们又抓住了机遇。”

游族发展迅速进入快车道:2012年度和2013年1-8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74亿元和3.9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37亿元和1.63亿元。 2013年三季度,游族信息在网页网络游戏开发商中排名第三,占据8.5%的市场份额。截至2013年8月31日,游族信息总资产为2.17亿元,净资产为1.20亿元。

林奇开始考虑上市,“当时IPO不开,与券商一遍遍过招股说明书也不是办法,只能另寻他法。”上市公司梅花伞方面因为业绩的压力,重组的意愿非常强烈,双方从接触到签订重组框架协议的过程非常快。

“上市不单纯是钱的问题,而是一家公司的一个发展阶段。如果到这个阶段而不去做,就是浪费机会。至于选择借壳上市,纯粹是巧合。”林奇指出。

下一张牌?

此时的梅花伞已经经历了转型矿业失败和制伞主业衰退,海外销售进一步萎缩,公司开始考虑卖壳,双方一拍即合。

2013年10月23日,梅花伞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出售全部资产及负债,并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根据重组方案,梅花伞拟向林奇等8名交易方非公开发行1.93亿股,发行价格为20.06元每股,交易总价为38.67亿元,相较其1.14亿的净资产,增值率高达3281.05%。

高溢价由高业绩承诺托底:在游族信息2011、2012年净利润对应为1266万、3747万元的情况下,预测2013-2016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2.85亿、3.87亿、4.51亿和5.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21%。3 月28 日,这一资产重组方案获得证监会核准,此次更名完成标志着公司重组正式收官,成为国内A股主板第一游戏股。

刚刚成功上市的游族网络已开始考虑下一步战略,林奇表示:作为朝阳产业的一员,游族网络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轻娱乐服务供应商”,此次重组完成,也意味着游族网络全球化目标更近一步。

全球化将是林奇的下一张牌:自2010年以来,游族网络先后开拓了中国港澳台、新加坡 、韩国 、泰国 、日本 、葡萄牙 、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与当地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截至目前,北美、中国台湾的运营公司已经启动,未来将与40多家海外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南美、中东等更多国家和地区。

林奇坦言:“游族网络在研发、发行和运营方面都有了足够的储备,为此公司推出‘+U’计划,拟斥资20亿设立基金为海外拓展做准备。”

对于目前的60亿身家,林奇举重若轻,他称:“对待财富,我的态度是梦想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财富需要有人生历练与成就的积累。我刚毕业的时候就选择独自创业,因为我们正处在互联网变革的大时代中,经历着一场产业巨变,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