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

生活中沽名钓誉的人(沽名钓誉的人物代表)

中国传统历史学强调忠君、家天下等理念,对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东汉史学家班固修订的《汉书》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和“佞邪之材”。”而后世评价也大抵是受到了东汉时代史家所影响。

《汉书·王莽传》如是记载王莽的生平: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死,不侯。

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

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匿情求名,沽名钓誉,落魄少年王莽是如何官场逆袭的

汉元帝的皇后名叫王政君,幸好有一个儿子做了皇帝——汉成帝。母以子贵,王政君成为皇太后有了实权和话语权。 当时以太后兄长王凤为司马大将军,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后来又同日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王氏家族成为当时最显贵的家族。

王政君的八个兄弟当中,唯有异母弟弟王曼没有封侯,原因就是这个弟弟死的太早了。

王曼的儿子名叫王莽,这时年仅十三岁。在王氏家族飞黄腾达之时,缺少父荫的他谦卑折节,勤俭爱学。以大儒为师,博学强记,生活简朴。成长过程中,他尽心尽力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内侍奉诸位叔伯,行为严谨检点,礼节周到,且注意有机会就多结交各类贤士达人,一时间成为大汉朝的道德模范。

不过,王莽二十四岁的时候依旧没有出仕的机会。

要不说“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恰恰这时王氏家族权势最大的大司马王凤病倒了。

《汉书·王莽传》记载“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王凤的子侄兄弟无一人伺候,只有王莽衣不解带,尝药试水,知冷知热,嘘寒问暖,让叔父王凤大为感动。 王凤临终时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西汉阳朔三年(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

黄门郎,并不是一个显赫的官职,但属于汉朝内朝官员,如果不是高级贵族子弟,根本得不到这样的职位。 而射声校尉,在当时是俸禄两千石的高官。

王凤死后,接替王凤职位的是御史大夫王音, 王氏五侯兄弟子侄们个个痛心疾首,觉得大将军这样的权位让王音弄到手难以接受,匪夷所思,坚决要求皇帝撤回诏书。 而王莽也坚定的站在了自己王氏亲族一边,坚定支持自己的叔叔成都侯王商。

王莽这次押宝押对了!

汉成帝最终为了皇太后王政君,下令重新启用王商。为了报答王莽这次危难之时的挺身而出,王商特意上书皇帝,要求把自己的部分封地转给王莽,还对王莽的品德和才干赞不绝口。

至此,王莽成功进入了汉成帝的视线。

不仅仅是自家叔父赞扬,当时名士,诸如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诛杀郅支单于那位),都纷纷上疏,赞扬王莽的才干,并且为他大鸣不平,认为皇帝对他的封赏不够。

永始元年(前16年),汉成帝真心实意地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封国在南阳新野的都乡,食邑一千五百户。此时,王莽才三十岁。而立之年,他真的就“立”起来了。 没过多久,他又升官,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在如此声誉日隆的情况下,王莽“爵位益尊,节操愈谦”。俸禄虽多,王莽从来不贪财,而是把这些财物全部拿出来,接济名士、交结士大夫。所以,不仅在位的官员多说他好话,那些民间有影响力的贤达也都到处替他宣扬。

王莽安排侄子王光拜一位儒学博士为师;他就给儿子王宇和侄子王光同时举办婚礼。而侄子婚礼的规格,甚至超过亲生儿子;酒席宴间,他母亲不舒服需要服用某种药物,连忙小步疾趋赶到后庭去伺候母亲服药;暗中买了一个美貌侍婢放在家中被人告发,他把这个美婢当作“礼物”送出去了。

一时间,王莽声名日益响亮,相比他那些贪渎成性、巧取豪夺的诸位伯父,王莽获得时人的真心拥戴和赞扬。

对王莽的这种行为,班固一语道破:“匿情求名。”意为:隐瞒真情以求好的名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